2025年3月8日是国际的第115个国际妇女节。今天BUYSOME时尚买手麦美美和大家一起聊聊女性对时尚业的卓越贡献。女性与时尚的紧密关系,在原始部落时代就诞生了。凡勃伦在其《有闲阶级论》 中曾解释到,早在原始社会,男女工作就已经有所分工,这个分工与我们现在的“男主外,女主内”颇为相似。 只是当时男人的对外工作主要是“战斗”——跟部落战斗以及与野兽战斗(打猎)等;而女性则主要处理部落内部的事务性工作。也正是这种社会分工,让男性逐步变得“勇猛”。此时对“勇猛”的定义即一个男人捕获了多少只野兽,成功击退或者战胜了多少部落等。 而“勇猛” 就成为了一个男性社会权利与地位的象征——那个最勇猛的男人便理所当然地成为一个部落的首领。当他获得了一定的社会地位时(首领),他就需要能体现这种身份与权利的象征品。而捕猎与部落战斗获得的武器、奴隶和女人等就是男性征服世界的战利品,这些战利品也成为他作为一个男性或者一个男性领导者所炫耀的资本。
作为“战利品”之一的女性,也就从这个时候开始成为男性的“附属品”——可以说,这种附属关系在今天依然普遍存在。女性只有把自己装扮得更加漂亮才能够与其他女性竞争并最终博得男人的欢心。也正因为这个“取悦男性”的角色需求,使得女性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被认为是“男性”的消费对象。女性消费时装与化妆品,而男性消费女性(通过消费欣赏女性的美)。以服装消费为例,数据显示,全球服装零售消费中,女装销售占比 53%,男装 31%,童装则是 16%。这也说明了女性对于时尚消费业的重要性(此为 2018 年数据。全球时尚产业数据统计(Global Fashion Industry Statistics))。
“服装永远都在遮盖与暴露之间摇摆不定!”
——玛丽·哈维斯Mary Eliza Joy Haweis(英国作家与画家), 1879
即使将时尚的消费史理解为就是一部消费女性的历史也毫不为过。而且这其中,最为常见的,便是将女性作为“性诱惑”的对象(“性诱惑”这部分是作者曾经为搜狐时尚专栏所撰写的稿件)。
2000 年,伊夫·圣·罗兰 (YSL, Yves Saint Laurent)品牌推出一款名为“鸦片(Opium)”的香水广告。画面中,英国作家及模特儿苏菲·达尔(Sophie Dahl)全裸出境, 她脚穿一双纤细的高跟鞋,以 S 造型横躺在以孔雀蓝天鹅丝绒为背景的地面上。该广告一经上市,便引起一片哗然。英国广告局(Advertising Standards Authority)立刻出文禁止该广告在英国出现。
客观地说,伊夫·圣·罗兰的广告虽然呈现了裸体,但整个画面还是颇有美感的,性感的(也有说是“瘦骨嶙峋的”)苏菲在画面中颇有雕塑感。 2003 年,一个更加令时尚界震惊的广告出现在古驰(Gucci)中:一个未露脸、半裸的女性,只穿了一件敞胸的牛仔外衣,和一条几乎没有遮蔽作用的内裤,女孩的私密部位的毛发被剃成 G 字,面对她的,是一个半跪的青年男子,他双手扶着女模的双腿,凝视着那个刺眼的 G 字。
即使对于号称自由、开放的欧美发达国家,这样的广告也破坏了主流社会道德底线, 而且被认为会污秽未成年人的双眼。社会人士称古驰好像一个“皮条客”,这样的广告和“性广告没有任何区别”。 不过当时还在古驰工作、炙手可热的明星设计师汤姆·福特(Tom Ford)及摄影师都认为这是表达古驰性感的最恰当的方式。他们辩解到“这样的广告只会出现在时装杂志上。而阅读这些杂志的都是成年女性。她们具备判断这究竟是黄色广告还是性感的时装品牌广告的能力”。这个辩解,最终也得到了广告许可部门的认可,不过在一些保守国家这一广告依然遭到了抵制。
在时尚界,最早将性与时尚如此明目张胆地相连的,是朋克之母维维安·韦斯特伍德(Vivienne Westwood)。 早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末,她与前夫——“性枪手”(Sex Pistols)乐队经理马尔科姆·麦克拉伦(Malcolm McLaren) 一起经营的时装屋,店名即为“性(SEX)”。其服装设计灵感多来自于妓女。 即使已是 75 岁高龄,她还是在最新的广告中,邀请了一位男性同性恋色情明星,他只穿了一条三角裤,披了一件外套,脚蹬一双红色高跟靴, 为其品牌拍摄广告。
1980 年,Calvin Klein Jeans 将自己标榜为性感的代言人。广告中,尚未成年的波姬•小丝(Brooke Shields)说道“想知道在我和我的 Calvin(牛仔裤)之间有什么吗?什么也没有!”

时尚产业
时尚与“性”究竟是什么关系?时尚界为什么那么钟情于性?性元素究竟是否能提升品牌的销售?对于这些问题,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在《购买的逻辑》(Buyology: Truth and Lies About Why We Buy)一书中(Lindstrom, Martin (2008), Buyology: Truth and Lies About Why We Buy, New York: Currency.),学者马丁·林斯特龙(Martin Lindstrom)认为“性广告能卖的只有性,而不是它所代表的产品”。然而另一个市场学专家 Tom Reichert 则认为:“性是最有效及有力的销售工具”(Reichert, Tom and Lambiase, Jacqueline Lambiase eds. (2003), Sex in Advertising: Perspectives on the Erotic Appeal, New Jersey and London: Routledge.)。因为人类的蜥蜴脑(最原始的那部分大脑)只关心三样东西:食品、危险与性(新脑负责情感与逻辑思维)。所以,有性暗示或明示的广告产品业绩,就会比其他产品好得多。 普通读者对此也争论不休。 有人认为“性是最强大的广告武器”;但也有人驳斥如今“性过于泛滥”, 让整个社会污秽不堪。而今天即使在铺天盖地的直播、短视频中,我们依然会发现,那些或多或少带有性暗示的产品(服务)总是能吸引更多的流量。
一定意义上,时尚,就是被物化了的女性。这点从我们的以女性模特儿为主的广告上就可以看出。当然,随着男色消费的崛起,也许男性也可能会被物化,但相比较女性而言,还是差远了。
时装发展史也是女性独立的历史
可以这样说,时尚消费史既是一部女性消费时尚的历史,同时也是一部女性被男性消费的历史,但也是女性追求独立发展的历史。这就是女性与时尚之间颇有魔力的关系。
1.女权服饰的特点
在西方,女性表达独立精神,希望获得与男性一样的平等权利(投票权、教育权等) 最有代表意义的是“裤子”。每当社会出现女权主义事件时,女性的仪表与着装都有几个共同的特征:女性会削短发,着装廓形遮盖了女性的曲线线条以平面身材示人(可以理解为现在俗称的“平胸公主”),以及穿裤装。
比如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欧美流行的“女男孩”风格,也就是由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Leonardo Dicaprio)主演的电影《了不起的盖茨比》中,女主黛茜的主要着装风格,这种风格之所以会流行,与当时的社会思潮息息相关。 当时正值一战之后,一战期间男性都上了战场,这迫使女性不得不出来工作。而在此之前,和同时期的中国女性一样,欧洲女性也几乎不工作。而为了工作,女性也必须将自己装扮得更加干练,削短发、穿裤装。可以说,削短发、穿裤装既是为了工作便利的客观需求,也是女性独立意识的萌芽。战争结束后,这种装束成为一种流行。
不过,女性着裤装,穿男士西服,把自己打扮得像男性那样,在一些男权主义者看来,恰恰说明女人崇拜男人,是自信心不足的表现 。在他们看来,真正的女权难道不该对自己的身份感到高兴与满意,让自己看上去更像一个女人,而不是男人吗?
在时尚圈,女权主义思潮至今依然存在。2016~2017年,迪奥(DIOR)品牌发布的一款标记着“我是女权主义者”的T恤再次掀起了时尚圈的女权浪潮。虽然从女权主义诞生至今已有一百多年,但事实上女性的社会地位在许多地方依然没有得到明显改善。而这也正是时尚存在的意义之一,用着装来表达自己内心对社会的看法,甚至是对社会不公现象的一种无声抗议。
2.女性成就了时尚产业
女性不仅仅是时尚行业最主要的消费者,同时也是时尚产业的核心主力。整个时尚产业雇佣人数约6000万人,其中70%为女性(全球时尚产业数据统计(Global Fashion Industry Statistics)),这与女性在社会中所承担的角色息息相关。
时尚产业的发展离不开两个源头。其一是女性承担的家务工作。比如在西方,女性参与的“家政班( Domestic Management)”是今天服装设计教育的前身之一。同我们中国非常相似,一百多年前,女性还曾长期被禁止外出抛头露面。 那个时候,一般在外工作的女性只有两类人:一类是妓女;一类则是仆人(穷人)。19世纪开始,欧美学校开设了“家政”班。这里的“家政”班虽然听上去像是今天家庭找的“保姆”,但其实其课程设置,比我们所理解的“保姆”工作要全面、系统得多且更有知识性。这些课程主要包括家庭卫生的处理,烹饪以及一些跟做衣服相关的课程,比如裁剪、缝纫、刺绣等,以及家庭的财务管理,另外还包括许多礼仪课程—— 比如餐桌礼仪、招待客人等。 由于家政服务中,裁剪、缝纫、刺绣也是一个主要的课程部分,这部分后期就逐步发展为今天“服装设计”专业的雏形。这些毕业生最终也进入了服装行业从事工作。中国也曾有类似的现象,只是在中国这部分技能被称为“女红”。
另外一个源头便是纺织业。虽然现在纺织厂几乎已经不需要用人工作业,但在还严重依赖人工作业的时代,纺织厂流水线上的工人几乎都是女性,所以才有“纺织女工” 这一词汇。并且从古代,纺纱、织布、刺绣、缝纫几乎都是以女性为主,但在裁剪这个环节,却是以男性为主的。究其原因,大概有两个原因造成了为什么裁剪者多为男性。首先在古时,无论是欧美还是中国,女性一般都不被允许接触外人,只有男性才可以外出工作。裁剪需要量体,男性裁缝只能通过目测来确定尺寸。其次,可能也与体力消耗有关。到今天,裁缝师傅依然以男性为主,无论是做纸样、裁剪,涉及到面料搬运、拿设备熨烫,长期站立等较为消耗体力的环节,所以一般都由男性来做。
女性不仅仅只是充当了时尚业的劳工,同时在许多国家与地区,也是时尚业的主要奠基人。比如全球第一个时装周,也就是纽约时装周的前身,是由一位叫伊莲娜·兰伯特(Eleanor Lambert)的女性创立的。还有时装杂志VOGUE的主编大多都是女性。
虽然女性无论是在消费上还是作为从业者都为时尚行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然而女性在时尚业的领导力依然非常稀有。从每年发布的上市公司财报我们即可看到,国内鞋服公司的高管大多依然是以男性为主。好在国际一线品牌大多已经在改变这个现象,诸如开云(KERING)、普拉达(PRADA)、历峰(RICHEMONT)都在将提高女性在高层管理上的占比视为战略目标,以期从自身开始提高女性的整体社会地位。
当然,作为女性,更应该努力去为自己争取应有的权利!